乳癌資訊

乳癌是女性常見癌症第一位,亦是第三大癌症殺手。2019年香港癌症數據統計中心數據顯示,新增乳癌患者個案超過4700宗,死亡個案更超過850宗。與10年前相比,每年新增的乳癌個案增加了接近一半,而且每年的新增個案數目更呈上升趨勢,可見乳癌對女性的威脅越來越大。不過,早期乳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超過八成,因此及早發現乳癌並及時治療,便能大大提升存活率。
2019年的數據顯示,女性乳癌患者的年齡中位數是58歲,發病年齡亦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而大約一半乳癌患者年齡在40至59歲之間,可見女性年紀越大,患上乳癌的風險就更高。

洪家偉醫生-乳癌訪談
乳房切除手術後的物理治療
乳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而外科手術是治療乳癌的主要方法。在接受外科手術治療後,患者有機會有出現肩關節僵硬、短暫性水腫、疤痕增生、上肢淋巴水腫、肺炎及深層靜脈栓塞等術後併發症。
物理治療是乳房切除手術後一個重要的康復環節,物理治療師會根據情況,指導病人進行適當的運動,以減低手術後併發症的風險,恢復肩關節的活動幅度及預防或消除患肢的腫脹。
在手術後的初期,肺部排痰功能會受到手術時的全身麻醉影響。因此,病人在手術後應進行適當的肺部擴張和咳嗽運動,以減低出現肺部併發症的機會。由於手術所造成的傷口令病人減少患肢活動,以及部分病人需切除部分或全部淋巴結而影響循環,患側手臂有機會出現輕度腫脹的情形。病人需要在術後進行適當的肩頸及上肢關節運動,以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環。
在傷口喉管除去前,病人可能會因為傷口痛楚而減低肩膊的活動幅度。當傷口癒合後,肩膊活動會因缺乏運動及軟組織攣縮而受到限制。因此,病人在手術後應逐步開始有系統的關節活動及伸展運動,以幫助恢復肩膊的活動能力。在引流管移除後,病人可在傷口痛楚程度許可下進行患側肩膊向前或向側大於90度的伸展運動。若傷口恢復正常,沒有感染或癒合不佳的情形時,病人可在物理治療師的指導下逐漸增加手臂向前及向外舉高的角度。病人的肩膊活動幅度通常可在手術後一至兩個月內逐漸恢復,但其後仍需繼續由物理治療師跟進,以確定肩關節活動沒有因手術而受限。物理治療師亦會根據病人情況,逐步加入較難的伸展運動及肌肉強化運動,以幫助恢復手臂的功能。
在手術後,病人可在在傷口痛楚程度許可下如常使用患側上肢。當傷口逐漸恢復且肩關節活動慢慢增加時,日常生活中如梳頭髮、刷牙、洗澡、吃飯及穿衣服等活動,就可逐漸以患側來完成,但如果生活上有必須重覆使力及舉重物等動作時,病人仍需適當地調整方式,以避免造成手臂的傷害及引起腫脹。
物理治療師亦會根據病人的情況,建議病人進行適量的運動,如游泳、太極等,以提升身體機能及增強肌肉力量。經過治療及循序漸進的康復運動後,病人身體狀況會逐漸回復,大部份人都能重返原有的生活及工作崗位。如對手術後的物理治療有任何疑問,請向你的物理治療師查詢。

陳瑩穎醫生-乳癌訪談
乳腺癌的症狀可以包括幾個方面。最常見的症狀是病人可能會感覺到乳房內有硬塊,此外還可能出現不尋常的乳頭分泌物,這些分泌物可以是透明的、黃色的或血色的。第三,乳房的皮膚可能會出現不尋常的情況,例如凹陷、凸起或紅疹。腋下的腫塊也可能是乳腺癌的症狀。 當乳房出現任何不適的症狀時,我們會經過乳癌的評估三部曲。首先,要找醫生進行臨床診斷和評估,包括問診和觸診,進行初步檢查以查看是否有表徵。之後,可能需要進行影像檢查,包括乳房造影(即乳腺X光檢查)和超聲波檢查。如果影像上發現可疑情況,則可能需要進一步進行抽針化驗。 乳癌的治療包括外科手術、腫瘤科的治療,如化療、放射治療、標靶治療和荷爾蒙療法。乳癌有許多不同的類型和特性,包括管腔型、液虛型和三陰性等。醫生將根據腫瘤的特性、大小以及是否影響到局部的腋下淋巴或是否已轉移到遠端器官來決定病人需要接受的治療。 隨著我們對乳癌認識的加深,現在有些病人可能會在手術前先接受化療或標靶治療,以便更好地控制整體病情。在這個過程中,外科醫生和腫瘤科醫生會密切合作,共同確定病人最佳的治療方案。 乳癌在香港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2021年有5500個新病例。每13位女性中就有一位在一生中可能會罹患乳癌,40歲以上的發病率較高,但現在確診的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乳癌在香港女性癌症中排名第三,前面是肺癌和大腸癌。 隨著大家對乳癌的重視提高,許多人會更早進行影像檢查,及早發現和治療,這樣存活率會更高。此外,乳房的問題通常比內臟的問題更容易察覺,因為乳房作為外在器官,變化更明顯。 隨著研究和技術的發展,現在有多種化療和標靶治療可用於控制病情。患癌的朋友不必過於悲觀,現在有許多方法可以幫助治療乳癌病人。當然,癌症沒有完全可以100%避免的方法,但我們知道有一些高風險因素與乳癌相關,例如缺乏運動、肥胖、吸煙、飲酒、壓力大以及攝取高動物飽和脂肪的食物(如紅肉和全脂乳製品)。改善生活習慣可以希望減少罹患癌症的風險。
乳腺癌 一、乳腺癌的现状 乳腺癌是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主要起源于乳腺组织,通常表现为乳房肿块、皮肤改变或乳头溢液等症状。2022年全球新发乳腺癌病例230万(占女性癌症的25%),死亡67万例。预计到2050年,新发病例将增至320万(+38%),死亡病例达110万(+68%)。乳腺癌是中国女性癌症病发率最高的癌种,。随着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不断进步,生存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五年生存率达83%。 二、乳腺癌治疗概况 乳腺癌初诊中Ⅰ期至Ⅳ期占比分别为27.6%、50.7%、16.9%、4.7%。早期乳腺癌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通过基因分型等情况,进行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等个体化治疗。晚期乳腺癌最重要的治疗方式为靶向治疗,治疗目的为保证患者生活质量、控制肿瘤、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期。约有30%的早期乳腺癌会进展为晚期乳腺癌。因此,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对于预防晚期乳腺癌的发生至关重要。 乳腺癌的治疗大部分基于肿瘤的的分子分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以及Ki-67增殖指数的表达情况。根据分子分型可主要分为如下四种治疗类型: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阳性和三阴性乳腺癌(TNBC)。目前晚期乳腺癌都是通过分型进行精准化治疗。 1.Luminal A型:ER阳性、PR阳性、HER2阴性,Ki-67低表达。预后较好,远期复发风险较低。 2.Luminal B型:ER阳性,PR阴性或阳性,HER2阴性或阳性,Ki-67高表达。尽管是激素受体阳性,但增殖性较强,复发风险较高。 3.HER2阳性型:ER阴性、PR阴性、HER2阳性,Ki-67高表达。恶性程度高,易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 4.三阴性乳腺癌(TNBC):ER阴性、PR阴性、HER2阴性。生长较快,易转移至肺、肝、脑等器官。对化疗反应较好,但复发率高,在年轻女性中多见,恶性程度极高。 三、乳腺癌治疗常用治疗方案和靶向药 根据相关指南及药物作用的特点,靶向药物主要作用于 HER-2、EGFR、VEGF、PI3K、AKT、mTOR、CDK4/6、PRAP 及 TROP-2 等靶点,随着药物研发的不断深入,以上靶点均不断有相应的药物问世,特别是抗体偶联药物(ADC),对乳腺癌治疗产生了革命性变革。 1.HR+/HER2-乳腺癌 最优的一线治疗方案为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4/6抑制剂(如瑞博西尼ribociclib或帕博西尼palbociclib)联合内分泌治疗(芳香化酶抑制剂),中位PFS达24-28个月,无论是绝经前、绝经期还是绝经后晚期乳腺癌都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案,但部分患者因耐药或经济因素受限限制了使用。可以更换为化疗联合内分泌治疗(如卡培他滨+芳香化酶抑制剂)在MECCA研究中显示中位PFS达19.1个月,成本仅为CDK4/6抑制剂的1/10,适合经济受限或无法耐受靶向药物的患者。 另外针对内分泌耐药治疗,PI3Kα抑制剂阿培利司Alpelisib)联合CDK4/6抑制剂+ET可用于PIK3CA突变患者,中位PFS延长至15个月。另外,所有治疗都有骨髓抑制的风险,需要密切监察观测。 2.HER2阳性乳腺癌 新辅助/辅助治疗标准方案为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抑制剂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联合帕妥珠单抗Pertuzumab(双靶向药)联合化疗(如多西他赛+卡铂或含蒽环方案),病理完全缓解(pCR)率约63.7%,显著改善OS。对于新辅助治疗后仍有残留病灶的高危患者,抗体偶联药物(ADC)如恩美曲妥珠单抗ado-trastuzumab emtansine(T-DM1)可显著改善无浸润性疾病生存期(iDFS)和总生存期(OS)。 晚期二线及以上治疗,抗体偶联药物(ADC)如德曲妥珠单抗(T-DXd)中位PFS可达到 17个月,ORR>60%,拓宽了乳腺癌的治疗方案,但需注意间质性肺病风险。 3.三阴性乳腺癌(TNBC) 这类患者靶向药物选择有限,通常采用免疫治疗(如帕博利珠单抗Keytruda)联合化疗用于PD-L1阳性患者,中位OS可达25个月。ADC药物(如戈沙妥珠单抗Trodelvy)在晚期TNBC中显示一定疗效,但需进一步研究优化适应人群。 4.其他靶点的靶向药 mTOR抑制剂(如依维莫司Everolimus),它与依西美坦exemestane联合应用于晚期激素受体阳性(HR +)、HER2阴性(HER2-)乳腺癌,主要用于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letrozole或阿那曲唑anastrozole)治疗后没有好转的绝经后妇女,可以减少瘤细胞营养代谢及肿瘤血管生成,也是减少癌细胞对营养的获取,控制肿瘤生长。 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他莫昔芬tamoxifen或托瑞米芬:toremifene),这类药物通过结合乳腺癌细胞上雌激素受体从而阻止了雌激素促进该乳腺癌细胞生长的作用。适应症为雌激素受体阳性女性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或在用作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手术后转移的辅助治疗,预防复发。 HER2靶点小分子抑制剂(来那替尼neratinib maleate或图卡替尼Tucatinib),用于已完成标准曲妥珠单抗(赫赛汀,Herceptin)辅助治疗,疾病未进展但存在高危因素的乳腺癌患者,包括脑转移瘤患者。根据neratinib的3期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该药物具有很高的抗肿瘤活性,能延长性辅助治疗早期HER2阳性反应的乳腺癌患者,减少疾病复发。 PARP抑制剂(奥拉帕尼olaparib)它可阻断参与DNA错配基因修复的关键酶。而携带BRCA突变的肿瘤细胞易受到靶向PARP治疗的攻击,其癌基因内的DNA不能得到有效修复,从而肿瘤生长受阻。序贯CDK4/6抑制剂可进一步降低复发风险,延长PFS约3个月。 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EGFR(HER1/ERBB1)抑制剂(拉帕替尼lapatinib)用于联合卡培他滨治疗ErbB-2(即HER-2基因)过度表达的,既往接受过包括蒽环类、紫杉醇、曲妥珠单抗(赫赛汀)治疗的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 雌激素受体降解剂SERD类药物(艾拉司群Elacestrant和Imlunestrant),是一类新的雌激素受体下调剂类抗乳腺癌治疗药物。适用于抗雌激素疗法治疗后无效、病情进展或激素受体呈阳性的绝经后妇女转移性晚期乳腺癌的治疗。尤其针对ESR1突变患者,后线治疗中显示PFS优势。 四、创新药物与未来方向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健康的首要威胁,其发病率持续上升,随着基因筛查和靶向药治疗进展显著改善了生存率。精准分型、靶向药物(如CDK4/6抑制剂、ADC)及强化辅助治疗是当前核心策略。虽然现在已有22种靶向药获批,未来仍需进一步优化个体化治疗、探索新型药物组合,优化联合策略、降低毒性,并通过精准医疗实现个体化治疗。临床实践中还需结合患者分子特征、经济状况及耐受性,选择最适方案。

飲食建議專訪-乳癌 乳癌飲食以原型食物為主。乳癌病友應注意不可攝取高油及高熱量精緻食物、生食與酒精,因為高油、高熱量的食物含有較多飽和脂肪,通常也會有較多膽固醇,從而刺激乳癌細胞增生。手術後初期, 手術後的前2週為傷口癒合的重要時期,為了縮短癒合時間,可以攝取蛋白質、維 生素A、維生素C、鋅及鐵營養素(菠菜、紅蘿蔔、紅肉紫肉地瓜)。化療期間可能會造成白血球數目下降,因此要注重蛋白質的攝取,以60公斤的成人為例,每天建議攝取約6~7份豆蛋類加1~2份奶類,以原型的豆類製品與低脂牛奶為佳。當情況較為穩定時,便要注意飲食的均衡,全榖雜糧、蔬菜、水果、豆蛋、乳品、油脂堅果等六大類飲食要均衡攝取。
Jacqueline – 乳妳一起起源 我當初是用一個Facebook專頁的形式來寫我的經歷。當我開始寫的時候,主要是想記錄化療的過程。很多人說化療會有「timber brain」,就是會很容易忘記事情。我想,不如我把它寫下來,這樣如果有人找我的時候,我真的忘了,就可以叫他們去看我的專頁。 結果我一寫完,發現好多人開始找我。當時我有一些師姐,她們把我加入了一個小群組。我就把那些找我的人邀請進去,跟她們說:「我有個群組,這裡很好,不如你們也加入吧!」結果加入的人越來越多。我發現自己好像在別人的群組裡面待著,這個群組並不是我創建的,但我卻加進去了。當時進去的時候只有十幾個人,後來我加到了六十幾個。 後來我覺得這樣似乎不太好,於是我決定自己再開一個群組,叫做「You Are Not Unknown」。這是一個WhatsApp的群組,因為WhatsApp的尺度比較大,我們可以討論任何事情。當時一些姐妹加入進來後都很開心,說如果一天不看就會有一千條消息。 那個群組的討論不僅限於治療,什麼都可以聊。隨著時間推移,有些姐妹開始說,她們真的追不上消息了。這樣下去我就開始思考,該怎麼辦呢? 後來我想到,不如我們開一個專門的「吹水群」,這個群裡面就可以隨便聊,什麼都可以講。這樣的話,我原本的群組就專注於治療的話題,讓姐妹們能夠專心討論相關的內容。 開完這個群後,我發現效果非常好,於是我們慢慢地分成了地區群。因為有時候會有一些物資需求,比如如果有人突然骨痛沒了藥,住在同一區的姐妹能不能幫忙借一下。因此,我們就分成港島群、九龍群、大西北群等。 隨著時間推移,我們又想到了開一個煮食群,因為化療的時候很多人食不下東西。我們在那裡分享各自的食譜,這樣大家可以獲得一些烹飪的靈感。然後,我們又開了一個「優惠群」,專門分享一些折扣信息,讓大家知道有哪些好的優惠。 還有一個淘寶群,大家可以在裡面互相推薦商品。此外,甚至還有股票群,分享一些投資信息,這樣一來,群裡就有了很多不同的小群組,讓大家可以在不同的地方聊天。 在治療期間,姐妹們每天都很忙,經常在群裡互動。後來我還開了一個家屬群,因為最初我並不打算服務家屬,但發現家屬的感受其實也很重要,他們的情況往往更加艱難。所以,這些群組就像一個小小的社區,大家在裡面分享、交流,互相支持。 因為家屬無法感受到我們的痛苦和不適。我們可以告訴他們我們不舒服的地方,但他們實際上無法體會到這種感受,這樣一來,他們就不知道該如何幫助我們或如何與我們溝通。因此,他們找到了我。 於是我就開了這個家屬群,讓家屬之間可以互相分享,比如我媽媽的情況、我們做了些什麼、面對什麼問題時該怎麼辦。這樣的交流能幫助他們更好地面對自己家裡的情況,互相支持。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群組越來越多。有時候,姐妹們會說:「我有時感覺不舒服,我老公叫我快點上群裡問問姐妹們。」這樣的互動確實有效,因為我們幾個群組加起來已經有800多人了。 我們還有一個叫做復康群,裡面的姐妹們在復康過程中互相分享,互相扶持。我經常跟姐妹們解釋,「今天我們一起支持你,明天你也能幫助其他人。」我希望這個群組不是只有我一個人,而是大家一起來運作。

